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和孩子一起看他們的創作

      藝術治療不完全是用個案的創作去分析他們的狀態。

藝術治療師或許會從他們的圖像表達出的狀態中,推測可能代表的含意。雖然藝術治療師的訓練過程中 ,會將他們塑造成中立、客觀的角色,但我們不能完全避免文化、宗教、性別等等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

從藝術治療師的眼裡看到的,並不代表創作者的全部。

身為一個家長、朋友、同儕、治療師?我們該怎麼和他一起看他自己的創作?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Natalie Rogers (1999) :
      創作者是冒著將未知的自我分享出來的風險,引導者必須尊重地看待這件作品。
      對我而言,確實地傾聽並尊重創作者的個人經驗是重要的。因此,我總會要求創作者先說出自己的感覺、意義和對作品的詮釋。在傾聽之前並提供回饋,那只是剝奪創作者對作品最初及最自然的反應。假如我們希望創造出一個環境,讓當事人產生自我引導和自我覺察,尊重他的經驗是必須的。

如果個案想知道我們的意見?我們該怎麼陳述?
      在邀請當事人分享關於他作品的想法及感受後,我問:「妳確實想要聽我的回應嗎?」假如答案是肯定的,我會在陳述中表明我一致的感受,也讓她清楚這是我對她作品的投射。我不去詮釋一個人的作品。在做個人一致的反應和詮釋他人作品之間,有一段微妙且重要的界線。當我以「當我看到你的作品時,我覺得......」或著「在看你的畫作時,我覺得......」作為回饋的開端時,我將承認那就是我自己的反應,這與「這幅作品顯示你非常沮喪,或者你的生活是如此混亂」的回饋態度及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以宣示的方式去告訴一個人她的作品意指什麼,會帶走這個人的自我認識感。

附上一段文章節錄自PERSON-CENTERED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As friends and therapists, we frequently think we must have an answer or give advice. However, a very basic truth is often overlooked. By genuinely hearing the depth of the emotional pain and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find her own answer, we are giving her the greatest gift. Empathy and acceptance give the individual the opportunity to empower herself and discover her unique potential. (Rogers, 1993)"



      還沒接觸藝術治療以前,我只能做到提供適合的環境讓小朋友去塗鴉,然後再從中依照他們當下的需求,以及治療性目標,做更進一步的介入(intervention)。當然有時候必須以功能性及孩子的發展為優先考量。但有好幾次,讓我體驗到藝術也可以是很棒的治療性媒介。分享一個讓我感動的經驗:
      

      有一次跟一個五歲多的小朋友上課,他因為重度自閉症所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人際互動很少。同常我們都以行為矯正技術去建立他的學習模式。我拿出紙和彩色筆來,他二話不說拿起來就畫了一個很大的螺旋,,一下子畫滿了整張,我拿出更多張紙,讓他畫個過癮!他還是畫了類似的圖形,我畫了一個太陽,邊畫邊說「太陽」,他便畫了一樣的螺旋加上更多的線條。

->現在我知道了他能夠模仿別人的畫(也就是一種學習新東西的媒介),但因為他總是無限制的重複更多的同樣線條,我決定打破他的repeated behaviors。

      所以我拿起筆來,在另外的空位畫了一棟幾何圖形組成的房子。

他看了我畫的房子->開始注意到他人的存在。

      我想讓他學習畫出有角度的幾何圖形(有限制的封閉圖形)。所以我又畫了一個三角形,我一邊畫,一邊說三~角~形。每一個字都和我的動作一致,先畫兩道側邊,再畫一個底邊。他靜靜的看著我,然後我重複一樣的步驟帶著他畫一次。 再來我邊說三~角~形,畫好兩邊,然後把彩色筆交給他,他就自己完成這個底邊把整個三角形連起來了!!!!!我們玩了幾次讓他熟悉這個過程。他媽媽說:「但是他不會畫畫,只會亂畫」媽媽聽了整個過程覺得很驚訝,其實小朋友的潛力永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那一次治療結束後我的心充滿著爆炸性的喜悅。要知道讓眼神接觸少又不互動的自閉症小朋友去看別人做什麼再加以模仿有多困難。他們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我們做的事情和希望他學習的遊戲對他來說常常是複雜難懂,且沒有意義的。我找到一個媒介,去跟他溝通,那不一定必須是語言。在創作中,他看到我的存在,接收我的訊息,並加以回應。
     

      這是一個治療師最有意義的時刻。因為我懂了你,這個世界無敵聰明的孩子。






Reference:
Rogers, N. (1993).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Expressive Arts as Healing.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Malchiodi, C. A. (民 97) 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等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年)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課程]DIR地板時間療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地板療法,但是什麼是地板療法?

其實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剛好收到復健醫學學會的課程資訊
以下是課程內容的說明:

DIR地板時間療法(FLOOR-TIME)之理論與實務應用研習會
一、課程特色
  一套適合所有發展障礙問題的統整療法

DIR介入模型是近年由美國教授葛林斯班醫師所提出的,他認為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生理因素、父母教養模式、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都有相互關係的。當兒童的感官系統協調失常、行動策劃有困難或情感的建立出軌時,發展就會出現障礙,而治療的方向應建基在一套稱之為DIR Model (Developmental,Individual Difference,R elationship Based Model) 的理論基礎。D代表兒童功能性發展(主要是情緒發展),I代表個別生理差異,R代表情感的交互關係。DIR Model尤其著重關係與情緒在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認為情感交流能建立社交及情緒的發展,並培育智慧及道德,所以強調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情緒發展和治療。

根據DIR Model發展出來的地板時間(Floor Time)療法,是DIR Model的核心,藉由邀請父母坐在地上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透過孩子與人互動(父母、治療師或同儕)的方式,促進其感覺與情緒的發展,而家長藉由參與孩子所偏好的活動,將該活動發展成為一種有效的介入,而不是要求孩子加入他們所為孩子設計的活動,因為這一類由家長強力主導的活動,常會造成孩子機械式的模仿或反應。透過這種方法協助特殊孩子能夠掌握六種與智力及及外界互動有關的基本發展技能。

特殊孩子一天當中需要很多「地板時間」的時段,因此許多家庭成員、朋友、其他照顧者都可以成為你「地板時間」的工作伙伴。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情感或意圖,製造出各種情境以激發孩子情緒、愉快的互動、有目標的行為。此模式在於強調關係、情感、發展階層、個別差異及整體性等特質,可以動用到孩子現有的各項發展能力,並且以用來促進認知和情緒成長的情感互動作為基礎,透過你與孩子的互動以激勵孩子發展各種認知和社交能力

本會特聘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學派之發展心理學碩士畢業,並具多年實務經驗之專業地板時間治療師孫明儀老師,擔綱此次研習會講師,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上面Highlihgt的部份是我覺得這堂課吸引我的地方,這方面的資訊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興趣。
附上簡章和協會網頁,如果有興趣記得湊團報或是跟醫院的治療師一起報名,會便宜很多喔!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轉貼]台自閉症畫家 威尼斯發光

台自閉症畫家 威尼斯發光

 更新日期:2011/06/10 12:19
(中央社記者黃雅詩梵蒂岡9日專電)台灣自閉症畫家李柏毅昨天拜會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李柏毅這次應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他的作品與日本村上隆、奈良美智、台灣幾米、中國大陸徐冰、張曉剛等大師聯展。
李柏毅曾在60個國家甄選脫穎而出,到加拿大溫哥華接受2009年「世界資優天才畫家」美譽,他昨天在母親簡靜惠、哥哥李柏雄陪同下,拜會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王豫元,受到熱烈歡迎。
李柏毅是應台灣知名策展人陸蓉之及義大利布吉歐(Claudio Buziol)基金會邀請,參加威尼斯第54屆藝術雙年展的「未來通行證:從亞洲到全球」大展,與其他多位亞洲大師級藝術家聯展,他是展覽中唯一自閉症畫家。
簡靜惠表示,李柏毅出生後18個月被診斷為自閉兒,4歲時突然展現繪畫特殊天分,儘管語言學習障礙迫使他僅能以簡單英文字句與人對答,但他用畫筆描繪所見街景、人物,以繽紛色彩傳達內心感觸,讓外人可經由畫作瞭解他純真善良卻又豐富的內心世界。
王豫元表示,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是每個藝術家一生的夢想,李柏毅雖患有自閉症,但在家人全力支持及自身不斷努力下,才22歲年紀就能在世界繪畫舞台嶄露頭角,先後獲得新加坡「亞太資優天才畫家」及溫哥華「世界資優天才畫家」美譽,實在很不容易,是自閉症者不畏逆境、力爭上游的最佳典範。
簡靜惠說,日前帶李柏毅到梵蒂岡博物館、羅馬波格澤美術館及近郊蒂福利(Tivoli)參觀,他返回旅館後第一件事就是提筆作畫,從畫作中散發的自信讓她感觸很深,對她來說,覺得金錢、物質生活已不再那麼重要,只要兒子過得快樂,能長時間陪兒子做喜歡的事,才是真正的滿足。
簡靜惠表示,她期待明年李柏毅能再次來義大利舉行個人畫展,以及陪他參加更多國際重要畫展,讓大家看到李柏毅的才華洋溢。(本文附有照片)1000609
(中央社記者羅苑韶巴黎傳真 100年6月10日)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轉貼]照顧孩子,你的健康觀念正確嗎?《康健》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

看到這篇文章,驚訝的發現很多我們以為是正確的觀念都不是真相,家長一起來Update一下吧!(本篇文章全文轉貼自康健雜誌網站


照顧孩子,你的健康觀念正確嗎?《康健》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

文.編輯部
父母是孩子健康最重要的守門人和照護者,為了解台灣家長對兒童身心發展、健康照護知識是否正確,《康健雜誌》針對全台灣1,080位家長進行「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前3名「錯很大」的觀念或做法分別是:
1.89.6%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2.69.8%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3.68.5%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腹瀉。」
迷思一: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答案是錯,但高達89.6%父母回答「對」。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在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表示,雖然中醫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痰是呼吸道發炎的分泌物,沒有實證資料指出甜的東西和冷飲會誘發咳嗽,因此他不會特別限制咳嗽病人的飲食;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建議父母,對於咳嗽喉嚨痛的孩子,可以準備布丁等軟質、容易消化的食物。至於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葉國偉和林炫沛都建議,如果對冰、甜、油炸食物特別敏感,一吃就咳,那就少碰,但可在症狀控制穩定時,偶爾吃一點無妨。
迷思二: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
答案是錯,但69.8%父母回答「對」。
孩子腹瀉最怕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但不建議喝運動飲料,一則是太甜,即使稀釋一半,糖分還是太高,再者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成分和濃度也不適合孩子。正確做法是由醫師開立自費醫囑,或家長自行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或發泡錠,1顆兌水120cc給孩子服用。
迷思三: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拉肚子?
答案是錯,但68.5%父母回答「對」。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或腹瀉,研究指出,乳牙萌發期間,寶寶頂多是會有點煩躁或睡不好,若出現發燒、腹瀉或其他不舒服症狀,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迷思四:脊髓穿刺是很危險的檢查?
答案是錯,但68.1%父母回答「對」。
當懷疑病人有罹患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硬化或癌細胞轉移等問題,會安排脊髓穿刺(或稱腰椎穿刺,台語「抽龍骨水」)抽取腦脊髓液檢查。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表示,脊髓穿刺部位在第二腰椎以下,屬脊椎末端,不會傷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機率極低,腦脊髓液(不是骨髓)也會每天生成代謝,抽取10cc左右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是很安全的檢查。」
迷思五:小孩跑來跑去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大部份是過動症所造成?
答案是錯,但61.9%父母回答「對」。
依據精神醫學診斷原則,過動症的兒童必須有不專心或過動、衝動症狀,且出現頻率和嚴重度比同年齡的兒童高,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造成明顯困擾(例如上課坐不住,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或考卷,成績嚴重退步),還必須綜合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的報告,以及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記錄才能診斷,認定標準嚴謹客觀。家長若認為孩子有過動傾向,應長期觀察症狀,不必急著下過動症的論斷。
迷思六: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
答案是錯,但56.2%父母回答「對」。
事實上,發燒不會燒壞腦袋,而是原來的疾病,比方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造成智力受損的後遺症,發燒是症狀,重點是找出造成發燒的病因,正確治療。
迷思七:兒童發生事故傷害的地點,大部份是在學校或戶外?
答案是錯,但55.5%父母回答「對」。
正確答案是「家裡」。嘉藥科大針對12歲以下孩童的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兒童事故傷害發生在居家,其次才是道路、學校以及戶外。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分析急診近萬件受傷案例也指出,6歲以下兒童事故傷害地點以居家場所為主,其次,常見的三種傷害事故為撞壓夾割刺傷(30%)、跌倒墜落事故(28%)、道路運輸事故(28%)。鑑於事故傷害仍是兒童最主要死亡原因,北醫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璐表示,台灣從家庭到學校、從私領域到公共空間,都有許多設計、材質和管理上的缺失,輕易讓兒童暴露在危險當中,亟待改善。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休息 飛往更長遠的路

人與人之間,與土地之間的緣份,才是最真實的。
我會把每一天都當做離開的前一天,把時間來做真正有意義的事。

上個禮拜,是我在醫院最後一個正職的禮拜,這意味著我必須跟我大部分帶了長達兩三年的小朋友和家長道別。有些甚至才剛上課兩個禮拜,就來跟你抱抱道別了。
時間並不是主要的元素,不捨的是建立起來的信任和感情。
其實小朋友與人相處第一眼第二眼,就可以決定她要不要信任你,所以我一開始帶小朋友,會很謹慎建立我們的治療性關係,不隨便打破。在這個時候,我會讓他清楚遊戲規則是什麼,感性的元素是排最後面的。
久而久之,當小朋友逐漸習慣了環境和治療模式,我們會發現小朋友有好多好多的話想跟老師說,他們會露出最無防備的笑容和真心。家長也從一開始把帶小朋友的困擾跟你說,到最後連哪家肉圓最好吃都跟你討論呢!
常有家長說,來到這裡好放鬆,感覺就像家一樣。對我而言,醫院也像是家一樣,不光是因為每天要在那邊待八個多小時,而是因為我們就像是個大家庭,每個小朋友和家長,我們都用真心去跟他們相處,希望能夠讓他們得到最需要的,因為他們真的值得。
雖然很多孩子到不同的地方跑療育,而我離開了這裡,下一個治療師也會給他們最棒的服務。日子久了他們在模糊的記憶裡或許還記得,有一個呂老師曾經跟他們一起上課。
但我看著照片上這一張張的小臉,我們曾經這麼接近,我相信這些感情和交流是一輩子不會忘記的。無論這些緣份有沒有繼續下去,我都很幸運他們教給了我這麼多。只要願意投入,自己去體會,這是教科書上絕不會寫到的部分。

我在讀書計畫上寫著:
Due to of my family circumstances, I always want to meet everybody’s expectation,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to be able-minded or behaving well. I developed a strong sensitive to others’ feelings and opinions, and for that reason it helps me see into patients’ mind. Many development delayed children come from broken families. I realize their needs and emphasize with their situations closely. Children’s every move or glance signals special meaning to me, and I understand these subtle signs.  When I get in contact to children’s attention they understand me. Moreover, they respond me! That is the most wonderful moment for me. It’s the moment when my life value comes true! 
孩子們的每個動作和眼神對我來說都意義非凡。當我抓到小朋友的注意力時,她可以了解我,進而做出回應,這就是我最美妙的時刻。也就是我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的時刻。


很感謝醫院的主管和同事給我很多空間發揮,讓我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職能治療,也很感謝家長相信我的專業,把你們最親愛的寶貝交給我。出國進修除了實現我的人生夢想,也希望能把更好的自己奉獻給大家。
呂老師會繼續為你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