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和孩子一起看他們的創作

      藝術治療不完全是用個案的創作去分析他們的狀態。

藝術治療師或許會從他們的圖像表達出的狀態中,推測可能代表的含意。雖然藝術治療師的訓練過程中 ,會將他們塑造成中立、客觀的角色,但我們不能完全避免文化、宗教、性別等等多樣性所造成的影響。

從藝術治療師的眼裡看到的,並不代表創作者的全部。

身為一個家長、朋友、同儕、治療師?我們該怎麼和他一起看他自己的創作?
表達性藝術治療師 Natalie Rogers (1999) :
      創作者是冒著將未知的自我分享出來的風險,引導者必須尊重地看待這件作品。
      對我而言,確實地傾聽並尊重創作者的個人經驗是重要的。因此,我總會要求創作者先說出自己的感覺、意義和對作品的詮釋。在傾聽之前並提供回饋,那只是剝奪創作者對作品最初及最自然的反應。假如我們希望創造出一個環境,讓當事人產生自我引導和自我覺察,尊重他的經驗是必須的。

如果個案想知道我們的意見?我們該怎麼陳述?
      在邀請當事人分享關於他作品的想法及感受後,我問:「妳確實想要聽我的回應嗎?」假如答案是肯定的,我會在陳述中表明我一致的感受,也讓她清楚這是我對她作品的投射。我不去詮釋一個人的作品。在做個人一致的反應和詮釋他人作品之間,有一段微妙且重要的界線。當我以「當我看到你的作品時,我覺得......」或著「在看你的畫作時,我覺得......」作為回饋的開端時,我將承認那就是我自己的反應,這與「這幅作品顯示你非常沮喪,或者你的生活是如此混亂」的回饋態度及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以宣示的方式去告訴一個人她的作品意指什麼,會帶走這個人的自我認識感。

附上一段文章節錄自PERSON-CENTERED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As friends and therapists, we frequently think we must have an answer or give advice. However, a very basic truth is often overlooked. By genuinely hearing the depth of the emotional pain and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s ability to find her own answer, we are giving her the greatest gift. Empathy and acceptance give the individual the opportunity to empower herself and discover her unique potential. (Rogers, 1993)"



      還沒接觸藝術治療以前,我只能做到提供適合的環境讓小朋友去塗鴉,然後再從中依照他們當下的需求,以及治療性目標,做更進一步的介入(intervention)。當然有時候必須以功能性及孩子的發展為優先考量。但有好幾次,讓我體驗到藝術也可以是很棒的治療性媒介。分享一個讓我感動的經驗:
      

      有一次跟一個五歲多的小朋友上課,他因為重度自閉症所以沒有溝通性的語言,人際互動很少。同常我們都以行為矯正技術去建立他的學習模式。我拿出紙和彩色筆來,他二話不說拿起來就畫了一個很大的螺旋,,一下子畫滿了整張,我拿出更多張紙,讓他畫個過癮!他還是畫了類似的圖形,我畫了一個太陽,邊畫邊說「太陽」,他便畫了一樣的螺旋加上更多的線條。

->現在我知道了他能夠模仿別人的畫(也就是一種學習新東西的媒介),但因為他總是無限制的重複更多的同樣線條,我決定打破他的repeated behaviors。

      所以我拿起筆來,在另外的空位畫了一棟幾何圖形組成的房子。

他看了我畫的房子->開始注意到他人的存在。

      我想讓他學習畫出有角度的幾何圖形(有限制的封閉圖形)。所以我又畫了一個三角形,我一邊畫,一邊說三~角~形。每一個字都和我的動作一致,先畫兩道側邊,再畫一個底邊。他靜靜的看著我,然後我重複一樣的步驟帶著他畫一次。 再來我邊說三~角~形,畫好兩邊,然後把彩色筆交給他,他就自己完成這個底邊把整個三角形連起來了!!!!!我們玩了幾次讓他熟悉這個過程。他媽媽說:「但是他不會畫畫,只會亂畫」媽媽聽了整個過程覺得很驚訝,其實小朋友的潛力永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那一次治療結束後我的心充滿著爆炸性的喜悅。要知道讓眼神接觸少又不互動的自閉症小朋友去看別人做什麼再加以模仿有多困難。他們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我們做的事情和希望他學習的遊戲對他來說常常是複雜難懂,且沒有意義的。我找到一個媒介,去跟他溝通,那不一定必須是語言。在創作中,他看到我的存在,接收我的訊息,並加以回應。
     

      這是一個治療師最有意義的時刻。因為我懂了你,這個世界無敵聰明的孩子。






Reference:
Rogers, N. (1993).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Expressive Arts as Healing.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Malchiodi, C. A. (民 97) 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等譯,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2003 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