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文章,驚訝的發現很多我們以為是正確的觀念都不是真相,家長一起來Update一下吧!(本篇文章全文轉貼自
康健雜誌網站)
照顧孩子,你的健康觀念正確嗎?《康健》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
文.編輯部
父母是孩子健康最重要的守門人和照護者,為了解台灣家長對兒童身心發展、健康照護知識是否正確,《康健雜誌》針對全台灣1,080位家長進行「兒童健康照護迷思大調查」,結果發現前3名「錯很大」的觀念或做法分別是:
1.89.6%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2.69.8%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
3.68.5%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腹瀉。」
迷思一:咳嗽不可以吃甜的東西或喝冷飲。
答案是錯,但高達89.6%父母回答「對」。
林口長庚兒童醫學中心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在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表示,雖然中醫有「甜食易生痰」的說法,但痰是呼吸道發炎的分泌物,沒有實證資料指出甜的東西和冷飲會誘發咳嗽,因此他不會特別限制咳嗽病人的飲食;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炫沛建議父母,對於咳嗽喉嚨痛的孩子,可以準備布丁等軟質、容易消化的食物。至於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葉國偉和林炫沛都建議,如果對冰、甜、油炸食物特別敏感,一吃就咳,那就少碰,但可在症狀控制穩定時,偶爾吃一點無妨。
迷思二:孩子拉肚子,可以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電解質。
答案是錯,但69.8%父母回答「對」。
孩子腹瀉最怕造成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但不建議喝運動飲料,一則是太甜,即使稀釋一半,糖分還是太高,再者運動飲料的電解質成分和濃度也不適合孩子。正確做法是由醫師開立自費醫囑,或家長自行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或發泡錠,1顆兌水120cc給孩子服用。
迷思三:孩子長牙時,常會發燒或拉肚子?
答案是錯,但68.5%父母回答「對」。
長牙本身並不會造成發燒或腹瀉,研究指出,乳牙萌發期間,寶寶頂多是會有點煩躁或睡不好,若出現發燒、腹瀉或其他不舒服症狀,應懷疑是病毒或細菌感染。
迷思四:脊髓穿刺是很危險的檢查?
答案是錯,但68.1%父母回答「對」。
當懷疑病人有罹患腦炎、腦膜炎、多發性硬化或癌細胞轉移等問題,會安排脊髓穿刺(或稱腰椎穿刺,台語「抽龍骨水」)抽取腦脊髓液檢查。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表示,脊髓穿刺部位在第二腰椎以下,屬脊椎末端,不會傷到中樞神經,造成癱瘓機率極低,腦脊髓液(不是骨髓)也會每天生成代謝,抽取10cc左右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是很安全的檢查。」
迷思五:小孩跑來跑去坐不住,上課不專心,大部份是過動症所造成?
答案是錯,但61.9%父母回答「對」。
依據精神醫學診斷原則,過動症的兒童必須有不專心或過動、衝動症狀,且出現頻率和嚴重度比同年齡的兒童高,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造成明顯困擾(例如上課坐不住,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或考卷,成績嚴重退步),還必須綜合父母、老師和孩子自己的報告,以及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記錄才能診斷,認定標準嚴謹客觀。家長若認為孩子有過動傾向,應長期觀察症狀,不必急著下過動症的論斷。
迷思六:發燒很危險,會把孩子的腦袋燒壞。
答案是錯,但56.2%父母回答「對」。
事實上,發燒不會燒壞腦袋,而是原來的疾病,比方腦炎、細菌性腦膜炎等造成智力受損的後遺症,發燒是症狀,重點是找出造成發燒的病因,正確治療。
迷思七:兒童發生事故傷害的地點,大部份是在學校或戶外?
答案是錯,但55.5%父母回答「對」。
正確答案是「家裡」。嘉藥科大針對12歲以下孩童的研究發現,超過六成的兒童事故傷害發生在居家,其次才是道路、學校以及戶外。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分析急診近萬件受傷案例也指出,6歲以下兒童事故傷害地點以居家場所為主,其次,常見的三種傷害事故為撞壓夾割刺傷(30%)、跌倒墜落事故(28%)、道路運輸事故(28%)。鑑於事故傷害仍是兒童最主要死亡原因,北醫傷害防治學研究所教授白璐表示,台灣從家庭到學校、從私領域到公共空間,都有許多設計、材質和管理上的缺失,輕易讓兒童暴露在危險當中,亟待改善。
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