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四個月大,更出現了「叭叭叭叭~搭搭搭搭~」等等含有母音與子音的語言。
其實,嬰兒在六個月的時候,已經準備好要學習各種語言了,
在六個月之前,他們能區分母語及非母語中的各種聲音最小單位,我們稱為音素(phoneme)。
這時候的寶寶,甚至能辨別兩隻不同猩猩的臉孔,
但為什麼,我們現在看起來都一樣是猩猩,長大後卻反而認不得了?
原來從六個月開始,孩子會開始集中注意力去分辨在爸爸媽媽最常說的語言,也就是母語。
造成我們往後無法區分在母語內沒有出現過的音素,舉例來說,這就像外國人不太會分辨國語內的ㄐㄑㄒ,也不太能夠發四聲的道理是一樣的。
好處就是孩子更能集中注意力在學習母語,並能像計算機一般,統計出最常聽到的音節是如何去組成字詞和句子,並把很少聽到的類似音全都歸為同一類。
但這不是說我們永遠都學不好第二外語,而是學習的效果會因個人差異,需要花不同的時間精力。
那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學好這些不同的語言,是不是就要從小教他們說英語、說台語、說日語?事實上,研究指出,孩子送雙語幼稚園與一般幼稚園兩個組別對照顯示,長大後的外語能力並沒有差異,唯一有差異的是,送雙語幼稚園的小朋友中文可能比較差!
而又有研究去比較兩個組別 A:嬰兒看外語錄影帶與 B:直接面對面與嬰兒說第二外語
實驗結果發現A組完全沒效!
所以若要能夠提供給小朋友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並不是每天放錄音帶或錄影帶他們就自己會了,而是要能夠和孩子多對話,這時候講故事、用繪本就是很好的工具!
豐富(Enriched)的語言學習環境(左邊長條)指的是,環境中具有適合孩子發展年齡的閱讀量、家長與孩子有充分的對話,與匱乏(Insufficient)的語言學習環境(右邊長條)相比字彙庫的Size是有顯著差距的!
以下分享一些與孩子對話的小技巧:
1.嬰兒很早就能觀察到人類是一來一往的對話,就像影片中可以先對小孩子說話,等待他回應後再給予回饋和讚美,讓他知道他做的很棒!
2.與小朋友說話,「平視」很重要,若我們要孩子聽懂話,可以試著蹲下來與他平視,等到他注意力有集中在我們的眼神上(四目交接),再與之對話、指認物品等等。(小朋友要進幼稚園的時候也可以觀察老師是否有這個舉動,畢竟孩子待在幼稚園學習的時間可不短呀!)
3.以孩子為中心的說話方式:語調高低起伏明顯、省略贅字、輔以疊字(例如,寶貝你好~~~厲害喔!拿 衛生紙 給 媽媽。 穿鞋鞋!等等)。
ps:但我都會忍不住在日常生活中脫口說出:「你要不要穿襪襪」之類的寶寶話。自己都覺得很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